《Urban Descent》攝影展 by 陳宜彣 “Urban Descent" by I-Wen Chen

✦ 《Urban Descent》作品論述

本作試圖透過飄移式的攝影行為,將城市中那些暫時脫離功效與秩序的地帶,轉化為具洞穴意象的臨界場域,以回應現代生活中被壓抑、被遺忘的感性與內在經驗。

現代化都市中的場所,多半被社會生產出來是為了服務於特定功能與目的。人存在於某空間,似乎總有個「應該要成為」的角色。在人造都市裡,一切都變得可控且可預測,空間的設計與制度的運作,牽制著人們的行動、姿勢與視線。都市因而成為一種規訓裝置、權力機器的載體,使人們逐漸失去對事物細微經驗的感知。

人們以為自己早已擺脫野性的原始生活,進入充滿技術理性與秩序的文明世界,卻未意識到其中被犧牲掉的,那些多樣而複雜的慾望與情感,仍然需要一個落地之處。當城市空間剝離功效性與制度性這層外殼,我們似乎變得不知該如何對待一個空間,喪失與之互動或共感的能力,只是依稀意識到好像有什麼東西被切割掉了。

原始洞穴則回應了這樣的缺席。巴舍拉稱洞穴為「子宮之母」,其象徵人類回歸母體、尋求安全與親密的原型慾望。在前語言與前符號的時期人類便以穴居方式生活,那是個尚未進入語言結構與文化秩序制約的階段,意識與環境緊密交融,主客體之界線模糊而流動。

在此脈絡下,城市中那些具過度性且定義不明確的地帶,便喚起了洞穴的意象。作為一種臨界場域(liminal space),洞穴介於自然與人造之間,既隱蔽又開放,使人得以暫時脫離日常角色與身份,而進入一種原初、內在與真誠的存在狀態。黑暗喚醒了聽覺、觸覺與其他身體部位的空間意識,看不見的部分構成了可見經驗的深度。洞穴容許人們承認自身的混沌、矛盾與不確定性,平日被抑制與隱藏的情感脈動得以綿延,在那貌似樸拙簡陋的幽暗棲地裡,藏匿著廣袤的感性與想像,生命的深邃由此拓展開來。

此作中的城市洞穴並非指向某個地點,而是在一種遊牧式的觀看與探索中所製造出來的場域,此生成性的行動可視為「漂移(dérive)」,意指一種無明確目標的遊走狀態,放下慣常的行為動機與社會關係,任由自己被周遭空間環境與所遇之事吸引。漂移過程中,身體與空間是流變的、可滲透的且彼此生成的。透過無目的的遊走與觀察,重建對城市空間的心理地圖,進而構築起與所在環境之間特殊的情感連結。

作品取材自現代都市內部的無人空間,如教室、辦公室、停車場、公園、天花板、隔間、塑膠表面、樓梯、橋墩與巷道等。當這些空間在夜裡被拍攝,原有的結構被光影稀釋,僅留下模糊的輪廓與隱約可辨的功能痕跡。攝影行為因此不再是純粹的空間記錄,而是開展出一個洞穴意象的概念層次。畫面中的光點扮演核心角色。它總是位於前方卻不可抵達的位置,如一個尚未完成的指向,使觀看不僅僅是視覺體驗,而成為一種被召喚的行動。光點亦為洞穴未知的入口,連接身體、空間與心理地景,並暗示著某個不可被完全掌握的場域正在展開。藉由漂移式的探索與光影的轉化,作品嘗試回應現代城市對人類感官與存在經驗的壓抑,並在此過程中尋回與環境重新連結的契機。

文字、攝影 by #陳宜彣 

------

► 展覽資訊

《Urban Descent》攝影展 by 陳宜彣

“Urban Descent" by I-Wen Chen @iwen_1999 

日期|2025年10月22日至25日

開幕|10月25日 星期六 18:00

時間|週三至六 18:00 - 21:00

地點|看守所 藝術空間

地址|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321號1樓A9室

交通|大安捷運站6號出口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