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城市需要廢墟 The city‘s ruins, if we need them?
未來企劃 Next
這城市需要廢墟 / 王尊
供需來看,
這城市廢墟為什麼那麼少?
是供需失衡造成。
所以『這城市需要廢墟』。
十年前從電子工廠離職,
永遠記得這一幕,
當桌面收乾淨,從包包掏出相機,
望着空盪盪的桌面,乾淨如剛就職時,
還在想我要拍什麼?
望著交接我繁重工作的無奈同事,嘴上揚起詼諧的微笑,
迅速框了景對了焦,再按下快門的那一刻,
同時間無奈的同事用眼角掃了掃我攝影的舉動,
繼續無奈的工作。
人生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工作,
而工作在我們人生中是最無奈又是最重要的事。
一說到台灣職場工作文化,最早於2000年前臺灣和東南亞已經很熱絡的海上貿易網絡。在1624年由荷蘭人在台南設立據點,產生與西人的聘僱制度。至於接近現代化工作,從1902年日本人在高雄橋頭建立第一個現代機械化的製糖工廠開始,社員以日籍佔多,台籍多為職工或臨時工。而台灣從1960年開始歸劃產業升級,當好處於第三次工業革命。由美國無線電公司(RCA)在1969年桃園設廠開始,員工以台籍為主的工作文化下,更是接近目前台灣職場工作文化的面貌。目前正是第四次工業革命,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世代。反過來說,隨著產業革新快速迭代情況下,人力的需求逐漸下降,AI可能取代目前多達一半的工作。
最後也許AI也能統包製作作品、策展、觀展、評論。
當一個產業快速發展產業革新的歷程,製程工藝發展隨之帶動是工作環境樣貌的快速與巨大改變,在工作環境的職場文化與長官與員工價值觀衝突就顯而易見,排除與取代未來將因應而生。而攝影就是把這些衝突影像主體化,利用科技與工廠美學場域意識,凸顯職場文化潛藏在無法言述的階級中的情境,以影像來描述沈默狀態。最先ㄧ個離職者的主觀視角帶入,最後作品以客觀視角呈現,以廢墟地景圖學想像職場面臨產業革新、經濟策略轉向,大幅度離職工廠即面臨閒置與待拆遷狀態。影像的產生是將自身安放在這個時代背景下,用自身曾經任職工作環境空間與身體性的體悟進行創作。�(The works are excluding AI.)
關於作者:
生於台灣新竹,2022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在職美術所畢業。目前專職創作者。過去曾為半導體工程師。2025年facebook 社團台灣鏽墟創辦人之一。2024年光盒作用工作室(Photosynthesis studio)執行及策劃。2018年~2021年曾擔任新竹女中攝影社指導老師。於2004年學習攝影後,開始在廢棄空間遊走,拍攝其廢棄社會現象;於2011年與 Getty Images簽約成 Contributor 攝影師。2016年 受邀在facebook 社團台灣廢墟研究擔任管理員。
展覽經歷
2025年 「熱吵集Hot Stir Photobook Fair 2025」攝影書展,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-Lab,台北
2024年 「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GuLing Street Books & Creative Bazaar」攝影書展,牯嶺街,台北
2024年 「草率季Taipei Art Book Fair」攝影書展,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,台北
2023年 「傻瓜書日Fotobook DUMMIES Day」攝影書展,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-Lab,台北
2023年 「草率季Taipei Art Book Fair」藝術書展,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,台北
2023年 「港港好ZINE攝影小誌節 」攝影書展,駁二 高雄
2023年 「告別永富派對」攝影手工書展,永富五號,新北
2022年 「親晤寫真:回望糖廠影像」攝影雙個展,藝境畫廊 台北/永富五號 新北
2020年 「游離」攝影個展,靜慮藝廊,台北(國藝會2020年第一期視覺藝術類補助)
2019年 「游離」水交社 台南國際攝影節,台南
2018年 「B計畫」台灣當代一年展-中心新村(文化部扶植青年藝術家的補助計畫)
2017年 「開房間」15位藝術家聯展,台北晶華酒店,台北
策覽經歷
2025年 「熱吵集Hot Stir Photobook Fair 2025」-(滿廢墟全席)攝影書展,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-Lab,台北
2025年 「廢墟。地景 復返在被遺忘的廢墟」 攝影聯展 有間咖啡,桃園市
媒體專訪:
2016-2022 年間接受電視媒體專訪: 2022年 podcast- 瑪利亞厚咑啦-廢墟其實無所不在,你的成長回憶裡一定有一個廢墟的回憶 、2020年公視獨立特派員「穿越時空愛上廢墟」、2020年自由時報自由追新「廢墟有致命吸引力?好攝之徒拍到“出不來’」、2017年民視異言堂「廢墟,荒廢之時」、2016年華視新聞雜誌「頹圮之美-廢墟攝影探祕」 等等。
設計:Artgether Workship
贊助企業:木川泵浦(KIKAWA PUMP)